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动态>>正文
聚焦信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0日 00:00  

聚焦信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未知作者:admin时间:2014-05-20

无限延长的四十五分钟

随着下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校园中开始出现一幅人流涌动的画面,教学楼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然而,信息学院的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内,却依然灯火通明。伴随着清脆的蛙声和虫鸣声,记者在晚上走进信息学院。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自习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们专注于学习的身影都随处可见,或沉浸在书本阅读的快乐里面,或执著于实践探索的趣味之中。甚至在一些教室之中,还有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问题,老师持书“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学生们则围成一圈,仔细聆听,时而提出疑惑或意见,真可谓相谈甚欢,其乐融融。

这些景象,难免让人不解,究竟是什么使得学生们心甘情愿沉下心来将时间付诸于专业学习之上?又是什么使得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们零距离学习交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四星的一番话道破天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风建设方面,学院特别注重制度建设和责任制的建立,因此不仅有种种条例、办法、制度及规定的硬性保障,还有管理层级制、导师制和学生党员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无限延长的四十五分钟

一节课多长时间?在常人看来,充其量仅仅四十五分钟罢了。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师生的做法却告诉记者,对于真正的学习而言,这个四十五分钟是可以被无限延长的。

徐四星书记认为,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引领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带动学院学风的长足发展。因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一直坚持引导教师树立“教授意识”和“专家意识”,以期借师德、师风引导学风建设。这样一种观念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后,便开始传递到学生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

有了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后,导师制的优越性也就渐渐凸显出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宏民指出,改善学风,要主动出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上来,成立课程组来推动改革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这也正与导师制的核心内容不谋而合,将学生分配到每个老师手中,更多地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机制,于是时间便成为了竞争的常规标准。

这无限延长的四十五分钟仅仅存在于早晚自习中吗?答案并非如此。据记者的观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通常情况下都是对学生开放的,没有寒暑假,没有双休日,几乎是随时随地向学生开放。因而,许多学生只要没课便往实验室里钻,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实验活动,操作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育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删减了不必要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徐四星书记说道。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许多学生从大一便开始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进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记者遇到不少前来自习的学生,其中13级自动化专业的马望表示:“很多学习内容在于自己去扩展,不自主学习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

据了解,教学楼一般在晚上11点关门,但通常难以落实。“学生们一学习起来就忘记了时间,这是好事,我经常都不忍心打扰他们。”16栋楼管大叔微笑着说道。

“师道”的回归与创新的启航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 、解惑也。”然而在当下的高校中却经常忽视了解惑的环节,往往只是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质量。因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过导师制建立以“定时答疑”、“定点答疑”以及“网上答疑”等途径为学生答疑解惑,以陈进、吴健辉、张敏、陈松、潘理等为代表的优秀答疑导师不断涌现。


版权所有:湖南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20     联系人:鲁老师      联系电话:0730-8648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