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教育>>培养成效>>正文
【信息学院改革系列报道一】研究生培养:立高方能看远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00:00  

【信息学院改革系列报道一】研究生培养:立高方能看远

来源:未知作者:admin时间:2016-11-25

□学生记者 罗艳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名单。我校信息学院与东莞速美达自动化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机器视觉与工业机器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名列其中,成为我校首批两个基地之一。

基地获批并非偶然,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信息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两条腿”走路,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良好结果。

数模竞赛强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号称‘一次参赛,终身受益’,可以较好地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与论文撰写和交流汇报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李武院长多次提到。

全国(湖南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湖南省学位办)主办的“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其创造能力。参赛者根据题目要求,在3-4天时间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即答卷)。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数学建模竞赛小组讨论.JPG

2015年新年伊始,考虑到信息学科与数学建模的密切相关性,在与研究生处、数学学院多次沟通并取得大力支持后,学院决定将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一个重要抓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

2014年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正式招生,招生三届,两载光阴,数学建模竞赛成果丰硕: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其他省级奖励多项。

秋收源于春耕夏耘。走近他们才知道,所有的荣誉非一蹴而就,无不源于师生们的勤恳付出。

从动员到组织工作,信息学院教师几乎全员参与。从赛前到赛后,全程关注“问题→模型→算法→实现”这样一个科学研究方法的全过程培养。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除了学校制定的奖励政策之外,信息学院在研究生年度考核、奖学金评选等方面制定激励措施,把学科竞赛获奖作为一个有效的评价指标,激励他们通过竞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同时,良好的竞赛成绩,也能为顺利通过新增硕士点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增光添彩。

副院长潘理特别重视数模竞赛,负责竞赛动员、指导教师遴选、学生队伍组建等事情,更重要的是两次亲自参加竞赛指导,带领学生获全国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全省第3名)。在信息学院中,从教授到年轻博士,不乏其人,主动申请担当竞赛指导老师,积极支持这项研究生学科竞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学院张伟新老师,为了保证竞赛学生吃得好、用得顺,精心挑选最好的竞赛场地,配备最快速的计算设备,起早贪黑,为学生准备早餐和夜宵,休息日节假日都不例外(今年9月的国赛就刚好碰上了中秋节),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张嗲”。

如果说,学校研究生处和全院上下的物质精神支持在竞赛期间起着基础性作用,那么,24位2014、2015级研究生平时的刻苦钻研,赛时的团结协作,则起着收获佳绩的决定性作用。

以初试成绩第一名入学的信息学院首届研究生赵娇燕算是其中的一个典型。2015年9月12日—22日,这10天,对赵娇燕来说十分不易。省赛和国赛相连,身怀六甲却还要坚守两个“战场”,和队友并肩共进。她说:“我当时不觉得有多难,因为队友和我一起面对,再难也能挺过来”。确定选题、研究资料、明确思路、分工协作……工作难度大,强度高,她没有放弃,用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坚持了下来,最终先后获得湖南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有了这两次的成功经历,她更加坚定了继续参赛的信心,今年再次获国家二等奖、湖南省三等奖。“很多问题其实是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建立模型,通过算法实现。在平常的训练和论文研究中我们就常常在运用数学建模方法。”赵娇燕说道。

交流研讨两促进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取得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应有之义,而研究生通过与课程教师、导师、校内外专家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是达此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信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中制定了这样的一条规定:每个学生参加至少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这对研究生导师来说,是一次挑战,而对研究生来说,却是一次拓展学科视野,了解前沿科技的良机。

2016 年 10 月28日-30日,申巧巧有幸参加了2016年cwsn中国传感器网络学术会议,由于会议期间两位导师(副校长李文和副院长彭鑫)都有公事,她一人单独前往成都。

她在大会上代表我校汇报了《稀疏交通环境下基于轨迹的车联网数据分发》,阐述了论文的思想和主要工作,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她说:“和其他院校交流,了解到他们的培养模式,他们研究生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还有各企业高层、代表,从他们那里也让我看到了许多新兴技术,也认识到只有实打实的技术才能受到海尔、长虹等公司的青睐。”

“近距离地接触了很多学术界泰斗、传感网专家。经常在书本上看到的名字,像戴浩院士,澳门大学倪明选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刘云浩教授,都到了现场作报告。让我不仅能从他们的报告中收获最新的科研动态,更让我学习到他们的科研态度。”申巧巧说道。

交流促进思想碰撞,交流让她跳脱到更广阔的学术天地,交流让她坚定学术理想。而能参加这次国家科学界顶级交流会议,她表示十分荣幸也十分感激。 “感谢彭鑫老师,他为了让我的论文顺利录用,从论文的选题、大纲、实验、写作、定稿、修改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参会事宜也给予了不少指导,并且承担了我参会期间全部费用。”

对外以“学术交流”延展学生思维,对内以“学术研讨”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各个研究方向内部,学生都不定期进行小组内交流。

内部交流..jpg

研究生在开展内部交流研讨

“聚类分析作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有多种算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严太山博士在研究生公共课《智能信息处理》的研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勤于思考的赵娇燕当时就发现,K—均值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存在严重依赖性,立即向严太山老师和导师李武报告和交流了改进的初步设想。在他们的鼓励和指导下,她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空间分布选取初始聚类中心的改进算法。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反复修改后,由此而成的论文《基于平均差异度优选初始聚类中心的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最终被EI源刊《控制与决策》录用。

“在课程学习、文献调研、学术讲座中,与相关人员的交流研讨十分重要!”赵娇燕说道。此后,严太山老师也总是将这个例子作为该课程内容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研讨……

四张办公桌,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内部和一方实验室相通,一位导师和两名名学生就在这看似狭窄却广阔的天地里搞科研。“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没有其他职务,除了教学,我就是一心一意带她们。”罗朝明博士说出这番朴实话。

陈敏、万婷是罗朝明博士的“学徒”,由于和导师“同处一室”,她们可以说是“近水楼台”。除了导师上课、休息时间,有任何问题,她们都能直接快速地和导师交流。“导师经常会分享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或者给一些关键词,让我们自己搜索最新文献,自己找方向,根据所学,编程实现数据还原。”陈敏说道。

除了平常的直接交流,她们每周四都以PPT的形式和导师汇报总结前一周的学习情况,并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这时,探索时碰壁的苦楚,发现“新大陆”的惊喜,都能和导师、伙伴“倾诉”。在“倾诉”中研讨,在研讨中提高,通过逻辑思维把自己的所想、所做、所难、所思表达出来。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我希望她们在学习中不断找方法,突破思维局限。通过调研,形成思想,从而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站住脚。”罗朝明副教授说道。

坚持出硕果。研三学生陈敏已在国际期刊《Optics Communications》和 《Optik 》发表论文各1篇,均被 SCI收录,另有3篇论文被SCI、EI期刊《物理学报》、《光学学报》、《光子学报》录用。

除了内部交流,每两周,他们有一次全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的例会。郭龙源老师说道:“让研一的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定期交流,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学生向灿群说:“在例会总结中,可以共同关注科研动向,比如现在的深度学习方法。在了解之后,我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学习,做一些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行人追踪和提取边缘小项目研究。”

工程实践见真知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作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如何既牢固把握‘学术学位硕士’的标准和要求,又兼顾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实际和需求,应该是信息学院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学科带头人郭观七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这个命题。

“学术研究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院的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成果。而对偏向应用研发的学生来说,工程实践则让会他们受益匪浅,尤其是将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李武说道。

因此,信息学院积极响应学校“产教融合”的号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先后和东莞速美达自动化有限公司、湖南千盟工业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海格通信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先进制造学部等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交流,24位研二研三同学中有6名成功通过面试进入对方基地、公司实习,甚至正式工作。

所学和所用形成了良好的对接。副校长张国云教授所领衔的图像信息处理与机器视觉团队是这方面的典型,开篇所说的“机器视觉与工业机器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获批为省级基地正是这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的自然结果。

已提前和东莞速美达自动化有限公司签约的研三学生曾毅,实习期甚至已经拿到8000元/月的工资。他在校研究方向是图像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而在速美达,负责的就是工业检测类项目中机器视觉的核心:图像处理算法。

在校的研究、实践,给了他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多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曾获得湖南省第一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第十二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发表过学术论文2篇:《基于邻域空间特征的低对比度小目标分割算法》、《基于BP神经网络和均值差分的TFT-LCD MURA缺陷分割方法》。

郭龙源老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jpg

“建模问题基本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是要看你说的是否有理论支撑,有创新思维,是否更接近客观事实,这对我们的创新意识培养有很大帮助。同时,参加数模竞赛,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道题,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需要团队的配合,每个队员各自分工,缺一不可。我想这两项在工作中,特别是我现在的研发岗位上是非常重要的。”曾毅谈道。

导师郭龙源对曾毅赞誉有加:“他参加各种竞赛很积极,比如数学建模赛、研究生辩论赛。还在实习公司里主持过年终晚会,综合能力强。对本专业工程应用有浓厚兴趣,对遇到实际问题,勤于思考,能快速提出自己的思路。”

陈雄的研究方向是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在导师李宏民教授的推荐和帮助下,他目前已在广州海格通信公司实习,参与公司电台方面的宽带抗干扰接入网波形项目研究。他说:“读研两年对通信、信号处理的学习,对嵌入式系统,现代信号处理的研究没白费。” 据悉,公司已有意向留他在此就业。

信息学院结合学校、学科、学生特点,坚持一个“抓手”,“两腿走路”,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建设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添砖加瓦。往后,他们将继续贯彻这一思想方针,在研究生教育路上不断前行……


版权所有:湖南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20     联系人:鲁老师      联系电话:0730-8648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