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IT心语辅导室>>正文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谈大学生室友关系处理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0日 09:29  

 

习近平曾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841年开始创作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当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但他已经敏锐的将实践理解为主体与客体联系的中介,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把实践主要理解为理论批判活动,从而赋予实践以客观现实的意蕴。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马克思说讲的“实践”是脱离开客观物质的精神上的实践。

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工作时期对实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看到了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发表了许多著作,如《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理论批判和革命斗争的关系,也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由此,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而不是思想上的活动。这是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1844年3月至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并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他认为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开篇就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他从实践观点出发,揭示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把实践规定为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并划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界线,“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把这种唯物主义定义为“直观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应当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也就是说,如何理解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的重要依据。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在总结自己的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时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又在《提纲》的第11条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做了一个著名的科学论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同旧哲学在理论立脚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就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实践性,因而也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联系和关系,也即社会化了的人类。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只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后来研究者把他的“新唯物主义”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被看作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形成的标志。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对实践哲学进行了发展。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的新唯物主义路线,这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或“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或“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在《形态》中,马克思称自己为“实践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如“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实践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从而再一次强调了其“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标志着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确立,也标志着他的实践观的成熟。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大学生室友关系处理的启示

室友是大学期间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如果宿舍关系处理的好,那每天都有人催起床催睡觉催吃饭催读书,建立革命的友谊和打下一辈子朋友的基础。如果室友关系处理不好,先不说“马加爵事件”、“复旦室友投毒事件”等至今仍让人毛骨悚然的恶性事件,最起码也让人很不舒服,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还见的是室友那张让人烦躁的脸,室友关系不能处理好,是自己人际关系能力失败的体现,也是大学四年非常不愉快的回忆。在室友关系的处理上应当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当将自己,自己的意识和室友对号入座,在与室友交往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己打交道的“对象”是“室友”,而不是一个“东西”或者“陌生人”,具体来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室友关系处理上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第一:形成统一的生活作息

同处一室,也许是三四人,甚至更多的人,几个人居住在一起,最容易引起纷争的就是生活作息规律,也容易出现偏差。

第二:不要随意侵犯隐私

住在一起,意味着很多隐私的事情会暴露在他人面前。面对室友的隐私,要懂得尊重和保护,不要随意泄露,更不要随意侵犯。

第三:不要孤立他人

在一个居室里面,很容易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而形成小团体,孤立他人。这对协调好室友的关系是大忌,也同样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悦。在同一居室内,形成几个无形的小团体,也意味着将一个宿舍划分了好几个“疆域”。

第四:懂得分享和珍惜

有了东西要记得分享,收到的东西要记得珍惜。室友既是朋友,也是家人。有东西要懂得与室友共享,这才有彼此之间的欢乐;收获到的东西要懂得珍惜,这也是他人的一份心意,珍惜他人心意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五:多参加集体活动

一个宿舍经常会办一些集体活动,是了解彼此的一种途径,也是增强关系的办法。所以对于集体活动要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才可以增强彼此的感情。

第六:懂得互相帮助

作为室友,都是出门在外的人,父母不在身边,室友就是你最值得相信和依赖的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要懂得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收获到来自室友的帮助。

第七:学会忍耐和包容

即便是和父母在一起,也会有矛盾的时候。与室友相处要学会忍耐和包容,不是严重的事情,不要轻易纷争。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点小问题也许就会有争吵。与室友相处,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学习。学会忍耐和包容,才会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也可以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通讯员/余滔 编辑/柳祎璇 责任编辑/徐丹 审发/甘向阳

 

 


版权所有:湖南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20     联系人:鲁老师      联系电话:0730-8648870